保险公司“小动作”不断,什么时候买保险最合适?

奶爸保 2020-09-11 08:44:00
原创

重疾险新规意见征求结束后,保险公司就像最近广东的天气一样,“小动作”不断:停录、调整保额,隔三差五刮一阵台风。


比如昨晚,奶爸正陪孩子玩得高兴,工作群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:


“紧急通知:由于信泰保险核心系统调整,今晚19点临时停录在售产品!!!恢复时间待后续通知!!!”


紧接着就有小伙伴反馈说客户要投保达尔文3号,却发现无法操作,以为产品直接停录,之后也买不了了,后悔没早点买。


(点击查看大图)


好在是虚惊一场,今天一早,系统已经恢复正常。


不过,这件事的背后,也折射出不少人常见的拖延症。


奶爸想借此机会跟大家聊聊:保险什么时候买最合适。


从风险管理角度看投保/多少人买保险输在一个“等”字


网上曾经有一个热议话题:哪一刻你觉得保险很重要?


很多人在后面留言说,发生意外、或生病躺在医院病床上求助无门的时候。


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明天会发生意外,今天买意险最划算;


如果我知道自己180天后会得大病,现在买重疾险最划算。


这样,我只花一年的保费,就能获得几十万的保险金,并且还是百分之百赔付,简直就是稳赚不赔啊。


可问题就在于,风险如果可以预测,就不能叫风险了。


因此,如果不确定风险什么时候来,现在买最合适。


从保费角度看投保


很多人买保险喜欢等,是觉得保费贵、不划算。


就拿重疾险来说,30岁左右买重疾险,一年保费最起码也要两三千,还要连续交二三十年,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


要是没用上,这笔钱就打水漂了;可同时也不希望能用上。太矛盾了!


奶爸有个朋友,30几岁的单亲妈妈,自己带着女儿生活。


这个朋友之前买了一份重疾险,保费已经交了7、8年。


2018年因为事业不顺、手头比较紧,就打起保险的主意来,想着保额也不算高,现在还年轻、身体好,思来想去,就退保了。


可偏偏就这么巧,2019年初那个朋友不幸得了乳腺癌,想起退掉的保险,后悔不已。


幸而她的病情发现得早,经历几次化疗后基本康复了。但后续还要持续服药、复诊,而治疗期间的煎熬,可想而知。


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


奶爸也经常和朋友说,买保险其实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。如果只盯着自己要支付的保费,那么它一定是不划算的。


可如果想想万一自己生了大病,又有谁能依靠呢?


而当你决定要买一份保险,那么,现在买一定比以后买保费更便宜。


而且,早买一天,早保障一天,这样不是更好吗?


从投保要求来看


虽然不少人依旧抗拒投保,但不可否认的是,保险不像别的商品,有钱就能买。


买保险有点像找工作,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,我们挑保险公司和产品,保险公司和产品也会挑被保人。


通常来说,一个人越年轻,身体越健康,越符合保险的投保要求。


大多数人随着年龄增长,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健康状况,这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。


像医疗险、重疾险等健康险投保,不仅有年龄限制,还要求做健康告知,年龄越大,身体毛病越多。


到时候就不是买什么保险的问题了,而是能不能买得上。


如果你现在身体非常好,可能不太能理解。


但奶爸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因身体有小毛病、不知道能买什么保险的咨询。


从保险产品的生命周期看投保


这几年,无论是互联网保险公司,还是传统保险企业,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。


尤其是那些知名度不那么高的保险公司,新品上市之初,通常以性价比取胜。


比如百万医疗险的“开山鼻祖”众安尊享e生,比如近期同时收紧达尔文3号、超级玛丽全系列产品保障期限的信泰保险等,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会对产品进行调整或升级。


就奶爸的观察而言,这类高性价比产品,前期无论是保费,还是投保要求,都会相对宽松;


当投保人数和保费达到一定规模后,就通过调整保额、调整健康告知、停录等方式,以符合风控要求。产品表现也就“泯然众人”了。


因此,如果你看准了一款产品,奶爸建议及时下手。


奶爸总结


很多人的投保经历,都可以用约翰·列侬的一句歌词概括:


当你忙着制定计划,其他的事情却在发生,这就是生活。


奶爸真心希望,大家能把投保当做赚钱一样重要的事情来对待,及时投保,不留遗憾。


如果大家挑选保险有什么困难,可以扫码关注:奶爸保公众号进行1对1咨询。


现在关注“奶爸保”公众号,回复“官网”,还可以免费领取价值199元的保障大礼包哦,让您买保险变得更简单。

标签:
热门工具
1000+产品评测
您选的保险坑不坑,一目了然
1对1保险方案定制
免费定制专属保险方案
保险知识库
能解答您投保前中后90%的疑问
产品对比
智能对比多款产品优缺点
{{msg}}
称呼
先生
女士
电话号码
验证码
问题类型
您的信息仅供预约咨询所用,不泄露至任何第三方或用于其他用途
关注微信公众号『奶爸保』
扫一扫
公众号二维码弹窗